OSI参考模型它是作为一个框架来协调和组织各层协议的制定,也是对网络内部结构最精炼的概括与描述。
OSI参考模型的层次结构:整个网络的通信功能分为七层,从低层往高层分别是物理层,数据链路层,网络层,传输层,会话层,表示层,应用层。每一层都有特定的功能,并且下一层为上一层提供服务。分层原则为:根据不同功能进行抽象的分层,每层都可以实现一个明确的功能,每层功能的制定都有利于明确网络协议的国际标准,层次明确避免各层的功能混乱。
物理层:第一层,也是最低层。功能是提供比特流传输。设备是集线器(没有任何访问措施)。同轴电缆,10base2最远185m,10base5最远500m。所有的设备都在同一个冲突域,所有设备都处于同一个广播域,设备共享相同的带宽。
数据链路层:(IEEE标准)是OSI的第二层,他以物理层为基础,向网络层提供可靠服务。作用:服务访问点与上层协议关联,定义网络拓扑结构,帧的顺序控制,流控,物理源地址和物理目的地址。 MAC地址见书上p61。
网络层是OSI第三层,介于传输层和数据链路层之间。网络层的关键技术是路由选择。功能包括定义逻辑源地址和逻辑目的地址,提供寻址方法,连接不同的数据链路层。常见的网络层协议包括IP协议,IPX协议与Appletalk协议等。
传输层为主机应用程序提供端到端的可靠或者不可靠的通讯服务。功能包括:分割上层应用程序产生的数据,在应用主机程序之间建立端到端的连接,进行流量控制,提供可靠或不可靠的服务,提供面向连接与面向非连接的服务。
会话层:主要功能是按照在应用进程之间的原则,按照正确的顺序收发数据,进行各种形态的对话。(包括半双工,全双工)
表示层主要解决用户信息的语法表示问题。功能是对信息格式个编码起转换作用,对传送的信息进行加密与解密也是表示层的任务之一。
应用层是最高层,是直接面向用户以满足不同需求的,是利用网络资源,唯一向应用程序直接提供服务的层。